4月下旬,学校组织以各二级学院教学副院长为主的一行12人代表团,赴德国汉诺威应用科学大学进行“解剖麻雀”式地考察。
“外行看热闹,内行看门道。”来自一线的教学主官通过看、听、问……乃至查阅试卷、毕业设计(论文),“解剖麻雀”刀刀见骨,收获颇丰,尤其对于学校培养具有国际化背景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办学特色,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认识。
专业教授上基础课
“汉诺威”没有专门上基础课的教师,数学、物理等基础课由专业教授承担,如果需要请其他学院或系教师上基础课,必须按所在专业的基础课教学大纲授课。
专业教授上基础课,其好处是显而易见的,教务处副处长文献民将其归纳为“三个有利于”:“有利于课程的整合及开展模块化教学,有利于教学内容更具针对性,有利于学生更早地接触专业。”
“拿力学来说,机械强调运动性,建筑结构则偏于静态,两者难以兼顾。而大学物理和力学课则有相互重叠的内容。高等数学、大学语文等也都存在与专业脱节的现象。”艺术学院副院长刘颖林说:“服装设计与工程开设物理课,如果讲面料纤维成份的构成,环保面料等与服装相关的物理知识,学生爱听。我们现行的课程内容学生却觉得没有多大意思。”这种不分对象的“统吃”,教学副院长显得很无奈。“后续专业课需要的内容基础课没有讲到或学习深度不够;而与专业无关或关联不大的内容却占去了不少课时。这样一来一去有效学习的课时就减少了。”
“基础课教学与专业不一致的状况必须改。”对此教学副院长已形成共识。而解决起来似乎也不是什么大难事。文献民说:“基础课教学大纲由二级学院制定,基础课教师参与。在不改变现有教学体制的前提下,加强了基础课有效内容的学习。”
上实验课须过两关
“德国学生的实验报告就像一篇小论文,科学原理、操作过程、数据分析、实验总结,十分详细。”生化学院党总支书记、副院长曾翎说起“汉诺威”的实验课仍显激动:“而我们上实验课头半个小时要把实验各个环节一点一滴、一步步地讲,哪怕配溶液以前说过的,也要讲。为什么要这么做呢?第一次讲的时候,学生没有认真听,懵懵懂懂,老师第二次继续讲解。每次都有讲解,学生也有依赖心理,‘老师下次还会说的’。”
对于实验这一点,已在“汉诺威”学习的“2+3”项目学生深有体会:“刚开始在德国做实验时,我们都无所适从。德国教授把我们安插在德国学生中间,中德学生一比较,我们动手能力明显比德国学生差。”
在“汉诺威”,教学副院长们得知,该校学生选上一门实验课程得过两道关:一是必须通过该实验课程相关的理论考试;二是提交的实验预习报告必须经教授考核通过。两道关有一关卡住,你就不能参加这门实验。
曾翎说,她已选准了向德国学习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一个突破口,“先从简单、易学的开始,让学生撰写实验预习报告。在上实验课程之前,让学生先把该实验课程的作用和过程搞清楚。”
学生实验小组的组合也引起了考察团的兴趣。“德国学生做实验四个人一组,彼此之间不熟悉。做完一个实验,下一个实验又是一个新的组合。实验报告除每人必须写的实验感想外,由四人共同完成。”教学副院长们认为这一点对培养学生沟通能力和团队精神十分有益。
教学上教授说了算
留德“2+3”项目学生对来自母校的老师说,在德国大学学习比较“自由”,逃学偷懒比国内容易,但教授这一关你很难通过,他才不会给你出什么复习题、考试范围之类的东西。前置课程一般学习一年左右,每门课给你三次机会、一次面试,通不过你就得转专业或退学。
“汉诺威”的教授对教学负有“全责”:课程设置、教材选用、教学方法、教学实验、考试评分……乃至课程表都由教授自定。培养计划由教授和企业共同制定。
权和责是一对孪生兄弟,有权便有责。开课前,教授需向学生提供完整的教学资料,如教学大纲、教学日历、讲义、课件、参考文献等,以便学生安排学习和对教授的监督。教授授课每周18节(包括毕业设计)。
“汉诺威”教授教学不拘一格,除少数理论性较强的基础课程外,绝大部分课程从“实战”出发,采用讨论式、案例式、项目教学,学生可随时打断教授讲课,提出问题。教学地点也灵活多变,实验室、教室、企业都可以是教学场所。
“汉诺威”教授的聘任门槛较高:博士学位,5年企业中高层管理工作经历。学校的教授数决定了学生数(1:6的比例)。
回国后,考察团召开了考察总结会议,对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了全方位的反省和审视:导师制、双师制、项目教学、产学研……理念、师资、人才培养计划……日前,校长杜卫要求考察团成员拿出5至10篇学习、借鉴德国FH培养人才模式的论文。
“解剖”仍在继续……我们期待着“有效吸收”的后续效应早日显现。
校报记者 倪国平 |